巨头加速布局,AI炒股机器人要到来了吗?

更新时间:2017-07-20 12:00互联网头条

巨头加速布局,AI炒股机器人要到来了吗?


资管巨头贝莱德接连裁员节约成本,同时又花高价收购AI创业公司。美国业绩前20的对冲基金,已全部由机器人掌管,严格按算法自动选股自动交易。国内量化交易虽起步较晚,但量化基金发展迅猛,部分私募A股年回报可达19%,炒股机器人真的要到来了吗?


本月初,贝莱德集团突然有两名总监级股票研究员离职,据报载,原因是集团证券业务模式调整,贝莱德或更广泛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计算机根据大规模金融数据自动择时交易,逐步摆脱对人工的依赖。


巨头贝莱德变更赛道


两名高级研究员分别是Michael Lemmon和Paddy McCrudden,都有博士学位,懂金融而且擅长数学,还有丰富的股票行业研究经验,但尽管如此,还是难逃被离职的窘境。


但其实从去年开始,贝莱德集团就开始大规模裁员。2016年3月,贝莱德裁员400人,2017年4月,股票业务部门四十余人离职,其中包括7名股票基金经理。据业内人士分析,贝莱德裁员动机或出于降低成本优化财报的考虑。


据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贝莱德全球管理5.4万亿美元资产,员工1.3万人,其中2860亿美元投资于证券市场。过去五年来,其由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有49%跑赢市场,而由AI管理的基金此数字为90%。虽然基金管理人业绩平庸,但是手续费一点也不便宜,对于每万美元申购,基金经理平均收取131美元的管理费用,相比之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指数基金平均只收取3美元。费率差距近50倍却不能保障更高的投资收益,莱德面临投资者撤资的危机。


变换赛道更像是顺应时代的无奈之举。传统经理人选股的模式想跑赢大盘越来越难,人力成本高昂,收益差强人意。AI则相反,长期摊销成本低廉,而且不同于基金经理单打独斗模式,AI是一群科学家集体智慧的成果,有更大的把握战胜市场。


贝莱德集团在数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5年果断出手,以1.5到2亿美元的估值收购初创公司FutureAdvisor,这家机器人自动投顾公司由两名华裔在2010年创立,用智能投顾的形式面向个人用户管理退休金,当时管理的资产已达到40亿美元。买下FutureAdvisor的贝莱德在智能投顾领域有了更充足的技术储备,并且也经过两年的筹备和过渡期,不难理解为何裁员起来毫不手软。


AI在对冲基金应用成熟


贝莱德只有少部分资产投资于证券市场,而对冲基金其实早已是AI的天下。据调研公司LCH在今年初出具的调研报告,美国业绩排前20的对冲基金,包括桥水基金、索罗斯基金,全部采用计算机根据算法自动交易。


如传奇对冲基金公司 Two Sigma,据报道创始人之一Overdeck曾经在一次数学竞赛上赢过华裔数学教授陶哲轩。他们用计算机算法对大规模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股票技术面、公司财报、新闻数据,以及针对某公司的调研数据等,对这些因子建模推导出交易逻辑,最终由计算机根据模型发出交易指令,产品业绩连年战胜市场。据透露,该公司存储的数据量在2015年已达到750TB,数据源超过10000个,CPU使用量达到75000枚,员工超过800人,几乎都是数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


2008年,Two Sigma公司管理的资金只有46亿美元,得益于稳定回报率和投资人的认可,到2015年,资产规模达到280亿美元。2016年此数字突破400亿美元。


作为数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创立的对冲基金,Two Sigma在创立之初就注定是一家AI自动化交易的公司。该公司另一名创始人 Siegel 评论说,“人类的头脑相比于100年前毫无进步,现在的人已经无法在大脑中同时处理全球经济的全部信息。”


国内私募悄然布局


AI毫无疑问已经主导了全球对冲基金行业,业绩指标早已变成计算机硬件和数学算法的竞赛。国内由于政策监管等原因,自动交易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其实,已经有不少私募机构开始试水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位于杭州下城区的某家本土私募,管理资金规模在10亿元。虽然2015年才成立,但创始团队在浙江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量化交易,并尝试编程简单实现股票的自动买卖。这几名学生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华为、盛大等公司任职,工作数年后创立量化公司。据其展示的业绩报告,某A股4000万市值的量化产品自2016年8月成立至今,总收益率达到19%,比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还要高。


另一家位于杭州玉皇山基金小镇的私募由海外资深量化交易员归国创立,资金规模达到18亿元,运用指数增强和短线策略,3500万元规模的A股量化产品,自2016年8月至今持续跑赢大盘,收益率达到16%。还一家注册于深圳的对冲基金公司,主要用量化技术做国外对冲产品,一年时间本金翻了1.5倍,收益率近150%。


业内人士相信,随着行业发展竞争加剧,越来越多跨学科人才涌入到私募行业,政策也会随之越来越开放。中泰证券一名经理称,其所接触过的私募,都是IT部门员工人数最多,即便是T+1交易,计算机自动交易相比于手动下单优势明显。


卖水人涌现


对于证券市场的短线择时和对冲套利,计算机相比于人工的优势毋庸置疑。即便是中长线价值投资,AI大数据分析能力通常也优于传统基金经理。风口来临,具备技术优势的私募已经走在了前面,研究为主的传统私募加紧布局,还有众多创业者看准机遇迎风而上。


张毅就是这轮“金融+AI”浪潮中的探索者。他早年曾在美国华尔街的多家投行负责自动交易系统的研发,继而进入交易市场在对冲基金做了8年的量化交易员。2010年,张关注到国内有不少爱好者开始关注自动化交易,但缺乏专业技术方法和软件工具,他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早期的软件功能都由张独自开发,包括数据存储、实时选股、交易接口等,产品初具雏形之后,张在厦门注册成立宽投金融科技,并成功申请入驻微软孵化器。


目前宽投已经有数家券商客户,从服务器端为券商提供量化交易解决方案。张毅表示,但相比于国外对冲基金,A股市场自动化交易还比较原始,仅少部分可实现多因子综合策略。他透露公司正与微软合作开发AI自动交易系统,计算机从实盘行情捕捉盈利机会,实现炒股机器人的功能,但没有透露上线时间。


虽然目前AI炒股的应用场景还比较初级,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随着AI的智慧不断增长并超越人类,尖端AI技术从少数公司扩散开来变得唾手可得,证券很可能是最先被颠覆的行业。实时处理的数据量庞大,并且要精准反应严格执行,这些人类弱点正是计算机所擅长的。三到五年的不久之后,证券市场很可能演变成高科技的角斗场,小散不得不忍泪出局。


大公司也在押注AI炒股机器人。如中泰、国信这样的证券公司都在大手笔投入,就像黎明前的军备竞赛。这些公司财力雄厚,资源丰富。中泰证券从2014年开始耗费巨资研发XTP的自动交易系统,主要面向软件工程背景的策略开发工程师,称要为量化投资“造轮子”。国信证券则选择直接和美国TradeStation合作,推出中文版量化交易终端。


“顶尖的人才其实都在创业公司,”年初以VP身份加盟宽投的曲峰对于大公司入局并不是很担心,尤其是AI交易领域,这个起源于华尔街的小众前沿技术。“金融行业是个储量和流量都十分巨大的蓄水池,没有谁能垄断整个市场...未来只会更精确细分。”